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解析:孟子经典名篇

一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背景介绍

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这句千古名言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是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。原文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了治国理政的核心想法——仁政的重要性。文章开篇就点明”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的见解,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,最终得出”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的重点拎出来说。

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生活在诸侯争霸的动荡年代。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,因此特别强调”人和”的重要性。这篇文章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,但其揭示的道理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民族治理还是企业管理,”得人心者得天下”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。

二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逐句解析

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这段经典原文:

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开篇就抛出核心见解,将影响成败的三个影响进行比较,强调”人和”最为关键。这里的”天时”指有利的气候条件,”地利”是优越的地理位置,而”人和”则是人心的团结。

接着孟子用具体事例论证:”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”即使围攻一个小城,如果守城者众志成城,也难以攻破。这说明光有”天时”是不够的。”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…委而去之”,这段描述守城者虽然占据地利,却因失去民心而弃城逃跑,证明”地利不如人和”。

最精妙的是重点拎出来说部分:”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”这里明确指出,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支持,而暴虐无道的统治者最终众叛亲离。

三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白话翻译

为了让现代读者更好领会,我们将这段古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:

有利于作战的好天气,不如有利的地理位置;有利的地理位置,又不如人心团结。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,外围也只有七里,团团围住攻打却无法取胜。能够包围攻打,说明占据了天时优势,却还是打不赢,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。

城墙不是不高,护城河不是不深,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,粮食储备不是不充足,但守军却弃城逃跑,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。因此说: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能靠封锁边界,巩固国防不能单凭险要地势,威慑天下也不能仅靠武力强大。

实行仁政的君主,支持他的人就多;不行仁政的君主,帮助他的人就少。支持少到极点时,连亲戚都会背叛他;支持多到极点时,全天下都会归顺他。用天下归顺的力量,去攻打众叛亲离的暴君,因此仁君不战则已,战则必胜。

四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实意义

这段文字虽然谈论的是治国之道,但其揭示的道理具有普遍适用性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无论是经营企业、管理团队,还是处理人际关系,”得道多助”的聪明都值得借鉴。

一个企业若能善待员工、诚信经营,天然会获得员工忠诚和客户信赖;反之,若唯利是图、压榨员工,终将失去人心。同样,在个人进步方面,与人为善、乐于助人的人,往往能在需要时获得更多帮助;而自私自利者,最终会发现自己孤立无援。

孟子的这段话提醒我们:真正的力量源泉不在于外在条件,而在于能否赢得人心。这也许就是”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历经两千多年仍被传诵的缘故——它道破了为人处世的根本聪明。